首页 > 综合 > 宝藏问答 >

前倨后恭全文解释

2025-09-14 04:53:49

问题描述:

前倨后恭全文解释,卡到崩溃,求给个解决方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4 04:53:49

前倨后恭全文解释】“前倨后恭”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地位的人时态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权贵或地位高的人表现出谄媚、恭敬的态度,而对地位低的人则态度傲慢、轻视。

一、原文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曰:‘一岁之功,不如百谷之熟也;一国之君,不如万民之安也。’”

这段话讲的是赵威后在接待齐国使者时,没有先问齐王的状况,而是先关心百姓和收成,体现出她以民为本的思想。而使者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先贱而后尊贵”,但赵威后则指出,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君主。

后来,“前倨后恭”被引申为一种对待不同地位者的不同态度,尤其指对有权势的人态度恭敬,对无权势的人则态度傲慢。

二、成语释义

词语 含义
前倨 以前态度傲慢、轻视
后恭 后来态度恭敬、讨好
全文解释 指人在面对不同身份或地位的人时,态度发生明显转变,通常是对上恭敬、对下轻慢

三、成语用法与意义

- 用法:多用于批评那些趋炎附势、看人下菜碟的人。

- 意义:强调做人应保持真诚,不应因对方地位高低而改变态度。

四、延伸理解

角度 内容
历史背景 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势的重视
现代应用 常用于讽刺某些人对上级阿谀奉承,对下属却态度恶劣
文化内涵 强调为人处世应公平正直,不应因利益关系而改变态度

五、总结

“前倨后恭”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性的观察与批判。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应保持基本的尊重与公正,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权势。真正的修养,是无论面对谁,都能保持一份真诚与平等。

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前倨后恭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
含义 对上恭敬,对下轻慢
用法 贬义,用于讽刺趋炎附势之人
文化意义 强调为人处世应公正、真诚
现代应用 批评某些人对权贵谄媚、对弱者轻视的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使用场景或相关历史人物,可继续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