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是什么意思】“步履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走路缓慢、摇晃不稳的样子,多用于描述年老体弱或身体不适的人。这个词语带有较强的描写性,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行动不便的状态。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步履蹒跚 |
拼音 | bù lǚ pán shān |
含义 | 形容走路缓慢、摇晃不稳,多指年老或身体虚弱的人 |
出处 | 《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中描述人的行走状态 |
近义词 | 步履维艰、步履踉跄、蹒跚而行 |
反义词 | 健步如飞、步伐矫健、行云流水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老人 | 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小路上,显得格外吃力。 |
表达艰难 | 他虽身体虚弱,但依然步履蹒跚地走向目标。 |
文学描写 | 诗人用“步履蹒跚”来形容一位历经沧桑的旅人。 |
三、词语来源与演变
“步履蹒跚”最早见于古代诗词和小说中,最初用于描绘老年人或病弱者的行走姿态。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词语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不仅限于描写身体状况,有时也用来比喻事情进展缓慢或困难重重。
四、总结
“步履蹒跚”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走路不稳、缓慢的状态,尤其适用于表现年老或体弱者的行为特征。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它都能起到很好的描写作用,使语言更加丰富和具体。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步履蹒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情感和状态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