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口什么心非】“口是心非”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嘴上答应的事情,内心却不认同或不愿意去做。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言行不一、虚伪做作的人。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口是 | 嘴上说的正确、合理 |
心非 | 心里却认为不对或相反 |
整体意思是:嘴上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表里不一。
二、成语来源
“口是心非”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口是心非,言与行违。”后来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人的虚伪行为。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用于批评他人 | 他总是口是心非,让人难以信任。 |
用于自我反思 | 我有时候也会口是心非,明明不想帮忙,却嘴上答应了。 |
用于描写人物性格 | 这个人为人圆滑,常常口是心非,让人捉摸不透。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言不由衷、阳奉阴违、表里不一 |
反义词 |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
五、成语故事(简略)
相传古代有一位官员,表面上对百姓关怀备至,经常在公开场合承诺要减轻赋税、改善民生。但私下里却与地方豪强勾结,加重百姓负担。百姓看他“口是心非”,纷纷议论,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官位不保。
六、总结
“口是心非”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言行不一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和真诚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因“口是心非”而失去他人的信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做到“心口如一”,才能赢得尊重与认可。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口是心非 |
拼音 | kǒu shì xīn fēi |
释义 | 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用法 | 批评人、自我反思、描写人物 |
近义词 | 言不由衷、阳奉阴违、表里不一 |
反义词 |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
教育意义 | 做人应诚实守信,避免虚伪做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