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在危急关头,烛之武凭借智慧与口才,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从而挽救国家的故事。本文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机智与胆识,也体现了古代外交策略的高明。
一、教学目标总结
教学目标 | 内容说明 |
知识目标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文章结构与主旨。 |
能力目标 |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目标 | 学习烛之武的爱国精神与外交智慧,增强历史责任感。 |
二、课文内容概述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的是: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形势危急。郑伯派烛之武前往秦营,以“亡郑以陪邻”为切入点,指出秦、晋联合攻郑对秦国并无好处,反而可能威胁到秦国自身利益。最终,秦穆公被说服,与郑国结盟,撤军而去,郑国得以保全。
三、重点字词整理
词语 | 释义 | 出处 |
退 | 使……退兵 | “烛之武退秦师” |
鄙 | 边邑,引申为轻视 | “越国以鄙远” |
厌 | 满足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与 | 参与、加入 | “与郑人盟” |
乏 | 困乏、缺乏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四、写作特点分析
特点 | 说明 |
结构严谨 | 文章开头交代背景,中间展开对话,结尾点明结果,层次清晰。 |
对话生动 | 烛之武的劝说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极具说服力。 |
语言简练 | 全文用词精准,没有多余之语,体现古文特色。 |
五、教学建议
1. 注重朗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节奏与情感。
2.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局势,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3. 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烛之武为何能成功,分析其语言策略与心理战术。
4. 拓展延伸:对比其他历史人物(如诸葛亮、苏秦等)的外交智慧,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简要)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背景】晋秦围郑,郑危
【人物】烛之武(智勇双全)
【策略】利害分析 + 利益诱导
【结果】秦退,郑安
【启示】智慧胜于武力,外交重于战争
```
七、教学反思(教师参考)
本课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行,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的力量与智慧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类似的沟通与谈判技巧。
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历史故事。通过学习此文,我们不仅能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更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