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读后感作文】《包身工》是夏衍先生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工人尤其是女性在工厂中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旧中国工业制度下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
《包身工》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作者深入上海日本纱厂进行实地调查后,记录下的“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这些工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少女,被家庭或中介以极低的价格“租借”给工厂,沦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她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的是馊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工棚,稍有不顺便遭到打骂甚至开除。
文章不仅揭露了工厂主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与不公。夏衍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唤起人们对劳工权益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核心内容对比表格
内容要点 | 描述 |
作品名称 | 《包身工》 |
作者 | 夏衍 |
创作时间 | 1935年 |
文体 | 报告文学 |
主题 | 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剥削与压迫 |
背景 | 上海日本纱厂 |
人物 | 包身工(多为农村少女) |
工作环境 | 阴暗、潮湿、拥挤 |
工作时间 | 每天12-16小时 |
待遇 | 食物差、工资低、受虐待 |
社会背景 | 旧中国工业化初期,劳工权益严重缺失 |
作者态度 | 强烈批判,呼吁关注劳工权益 |
读者启发 | 认识历史、珍惜当下、关注公平 |
三、个人感悟
读完《包身工》,我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劳动者的苦难与无奈。他们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却被迫在恶劣环境中挣扎求生。夏衍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建立在无数前辈的牺牲与奋斗之上。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社会制度和劳动保障,同时也要关注现实中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结语:
《包身工》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过去的黑暗与现在的光明。它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维护公平正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