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是谁】“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出自《左传》的经典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最终会自取灭亡。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道德警示意义,也常被用来分析历史人物的命运。
一、
“多行不义必自毙”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元年》,原文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句话是郑庄公对共叔段(他的弟弟)所说的话,意指共叔段因屡次犯上作乱,行为不义,终将自取灭亡。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做坏事,不讲道义,最终一定会遭到失败或惩罚。它强调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也体现了古代儒家“以德治国”的理念。
在历史上,许多因“多行不义”而最终失败的人物都符合这一说法,如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等。
二、相关人物对比表
人物 | 所处朝代 | 主要事迹 | 多行不义的表现 | 最终结局 | 是否符合“多行不义必自毙” |
共叔段 | 春秋时期 | 与郑庄公争权,多次叛乱 | 无视礼法,谋反夺位 | 被郑庄公击败,逃亡 | ✅ |
秦二世胡亥 | 秦朝 | 继承暴君秦始皇之位,残暴无道 | 滥杀忠臣,滥用民力 | 被赵高逼死,秦朝灭亡 | ✅ |
隋炀帝杨广 | 隋朝 | 征伐高丽,修建大运河,奢靡无度 | 压榨百姓,劳民伤财 | 被部下杀害,隋朝灭亡 | ✅ |
安禄山 | 唐朝 | 叛乱安史之乱,祸乱中原 | 造反篡位,残害百姓 | 被部将所杀 | ✅ |
赵高 | 秦朝 | 擅权弄政,陷害忠良 | 篡改诏书,操控朝政 | 被子婴诛杀 | ✅ |
三、结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预言,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呼唤。从历史来看,那些无视道德、滥施暴政的人,往往难逃失败的命运。这句古语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做人做事要有底线,不可为所欲为。
通过回顾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我们更能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