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毫的意思】“明察秋毫”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眼睛非常敏锐,能够看到极细微的东西。其中,“毫”是这个成语中的关键字,理解它的含义对于掌握整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非常重要。
一、
“明察秋毫”中的“毫”指的是动物尾巴上的细毛,比如牛尾或马尾上的毛发。在古代,人们常用“毫”来形容极其微小的事物。因此,“明察秋毫”原意是指视力极好,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后引申为观察细致、分析入微。
在现代汉语中,“明察秋毫”多用于形容人具备高度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尤其在工作中或生活中能够发现别人忽略的问题。虽然“毫”的本义已经不常见,但其象征意义仍然广泛使用。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现代引申义 |
明察秋毫 | 形容目光敏锐,能看清楚极细微的东西 | 《孟子·梁惠王上》 | 多用于形容人观察力强、分析细致 | 比喻有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 |
毫 | 动物尾巴上的细毛 | 古代文献 | 作为量词,表示极小的单位 | 常用于比喻极小的事物 |
三、补充说明
“毫”在古代不仅用于描述动物毛发,还常用来表示极小的单位,如“毫厘”、“毫秒”等。这种用法也反映了古人对细微事物的关注和重视。成语“明察秋毫”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背景形成的,体现了古代人对精细观察的推崇。
在日常使用中,虽然“毫”的本义已不常被提及,但成语的整体含义依然保留,并且在文学、教育、职场等领域广泛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明察秋毫”中的“毫”虽小,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